您的位置: 首页 >> 疾病常识

冬季天冷要加衣,也不要让胃受了寒

发布时间:2018-12-26 17:14:11  来源:互联网

天气日渐寒冷,人们在忙着添置冬衣的过程中,也喜欢吃一些热气腾腾的食物来抵御寒冷,街上卖烤地瓜的摊位多了起来;火锅店也生意兴隆,常常要排队等候餐位;牛羊肉的价格今年尤其高;路边小摊的甜沫、胡辣汤也格外受欢迎。

但也有一些朋友,在严冬季节因为不注意保暖和饮食不当,造成脾胃虚寒,出现胃痛、胃胀、嗳气等现象,常言道:“胃病要三分治,七分养”,那么在冬季我们应该怎么养护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呢?

切莫让胃受了寒

天冷,寒性食物要减少食用,或是尽量加热食用。平性、温性和热性的食物可以多吃一点。胃寒会造成胃痛、腹泻,用生姜红糖煮水喝,可以暖胃驱寒;将胡椒粉撒在汤、粥里,可以补肾暖身。酒酿煮鸡蛋,也是很好的暖胃方法。

有的年轻人爱美,宁要风度不要温度,冬季衣服穿得少,因寒冷脸色苍白或发暗,腿部因受寒反而会造成脂肪积聚,严重的还会出现关节疼痛。在腿部,前外侧是胃经,内侧是脾经,腿部受寒直接导致脾胃寒凉,肾阳也会受损,出现腹部冷痛;平日里若过食寒凉,伤及脾阳,也会损及肾阳,所以古人总结出“脾阳根于肾阳”的道理,保暖、多吃温暖的食物,是保养脾胃不可不知的。

另外,忧郁愤懑是疾病的导火线,人们常说“气得胃疼”就是这个道理。想得开,就会“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看看美景、会会朋友、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甚至好好睡一觉,都是调养身心的好办法。所以,家长不要在饭桌上训斥孩子,大人们也不要在吃饭时发生争吵,古语说:“食不言、寝不语。”就是指——— 有什么不高兴的,安心吃完饭再说;有什么不开心的,先睡觉明天再想办法解决。保证吃饭、睡觉安心,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

养胃要注重适时适量

“适时”不仅是指按时用餐,还意味着要给用餐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一般来说至少要有30分钟用于进餐,这包括用餐和餐后休息两个时间段。无论你是否已经吃饱,大脑都会在进餐20分钟以后才发出吃饱的信号。很多上班族3-5分钟就解决一餐;有些人在吃饭过程中还要不停地接听业务电话,无法安心用餐;一些住校的高中生,因为学校把时间安排得太紧,不得不下课后跑到食堂,匆匆忙忙吃完后,再跑回教室,紧张加上快速用餐,不少学生会在饭后胃疼。有些家长也片面地认为吃饭越快越好,催促在家吃饭的孩子快速进餐。毕竟现在不是战争时期,不必那么慌慌张张地吃饭。吃饭快就形成囫囵吞枣的咀嚼习惯,饭菜不经过细细咀嚼,唾液就无法充分与食物混合,进行初步消化。未经充分咀嚼的食物进入胃里,会增加胃的消化负担。古代道家养生的方法是:吃饭细嚼慢咽,才对肠胃好。所以道家一般建议吃一口饭嚼36下为宜。即便考虑到古代的食物加工没有现在这么精细,也建议用餐时一口饭(或菜)咀嚼21次。在缓慢的咀嚼过程中,心会安定下来;细细咀嚼还能减少进食量,防止进食过量造成的肥胖。所以建议上班族用餐时关闭手机,不慌不忙,给自己一个体会食物美味的时光。也建议学校不要把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太紧,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吃饭和睡觉,这样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还有一个“适量”的原则:就是“吃饭七八分饱”。很多人会因为压力而暴饮暴食,心情不好大吃一顿,心情好也大吃一顿,饮食无度,造成肠胃的负担加重,摄入的食物也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

脾胃乃后天之本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 “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医古籍里也论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可见调养脾胃的重要性。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一阴一阳,互为表里,二者的作用不可分家,所以常脾胃并称。养好脾的同时也要养好胃,以免伤胃败脾。

冬季保养脾胃也要遵循一般的养胃原则。在饮食上注意“适时”和“适量”,三餐按时吃饭,比如:上午7-9时为胃经当令,此时要按时吃早餐。上午9—11时是脾经当令,这段时间不要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早上,休息了一夜的胃已经准备好要消化食物,若不按时进餐,胃液没有食物可以消化,就会损伤胃黏膜,出现胃溃疡;同时,经过一夜休整,肝脏准备好的胆汁也准备用于消化食物,若不吃早餐,胆汁没有用武之地,继续存留在胆囊中,就容易形成胆结石。之所以强调早餐,是因为现代人工作忙碌,一般午餐和晚餐都能保证,但常常忽略早餐。比如头一天晚睡造成第二天晚起,担心上班迟到,索性不吃早饭就出门;也有很多学生,因为功课做到太晚,睡眠不足,第二天也是不吃早饭就去上学。长此以往,得胃病的人就越来越多。目前30岁以下的年轻人胃病发生率越来越高,长期的慢性胃病转化成胃癌的可能性就增加了。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现胃癌达40万人,每年因胃癌死亡的人数达到30万。这两个数字都居于世界首位。所以养护脾胃的问题不容忽视。

标签:也不要让胃受了寒 冬季天冷要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