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教师如何自评教学

2017-08-24 14:17:57
许多教师上完1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常常要等听课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依照9个问题自问自评就能够了:符合要求的就应当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工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他人课的参照。这9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力、人人清。
•1、1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不是适度明确并告知学生?(明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到达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但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1样,不但指挥员要知道战役目标,战役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兵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3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情势或问题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样做、做甚么、做到甚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3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1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固然,在问题中要包括目标的3维性。
•2. 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类模式的基本假定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这些知识1无所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1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1定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份学生能够自学课本。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知识先让学生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1下学生是不是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全的自学时间。自学指点要做到4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力的进行自学。
•3. 学生不会的问题是不是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1个大组)。大组1起讨论不会的问题,注意提高课堂效力。大组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讨论解决。在学生讨论进程中老师巡回检查,不要急于讲授,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中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为点拨做准备。
•4. 教师的点拨是不是精当并退到最后1步?(精点拨)
从理论上来说,全班有1个学生能解答,老师也不要急于讲,老师要退到最后1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学以后教师点拨主要起4方面作用:1是解答学生疑问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老师来解决。2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学生在自学和讨论进程中有些问题基本会了,但表述和书写不够规范,老师要予以纠正,并培养学生用专业用语表述和书写的习惯。3是扩大学生思路,给学生提出多种解题的思路,扩大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思惟。第4,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逻辑线索,寻觅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5. 教师是引领学生整体建构还是1开始就堕入细节当中?(整建构)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写改变了过去线性结构模式,变成模块结构。每一个模块就是1个主题,1个整体。教师在备课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备1节课的习惯,依照单元备课,把1个单元看作是1个整体来安排和设计。要引导学生领悟编者意图,理清单元结构脉络,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的碎片。在教学1篇课文和1节教材时,也要整体建构。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控1个单元和1节教材,使知识在头脑中构成网状结构而不是点状结构。只有网状结构的知识才便于理解和记忆。
•6. 教师是不是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找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要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所谓“用课本教”是指课本是范例,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知识的系统化,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课本知识。所谓“不是教课本”,是教师不1定用课本例子,要善于归纳课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表面上,模块式的课本编写打破了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线索,但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它理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寻觅学习规律,讲授例题找规律,变式练习验规律,联系实际用规律。高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低水平的教师只能依照课本,亦步亦趋教给学生零散的知识。
•7.1节课的教学环节是不是公道恰当,活而稳定?(巧组织)
1节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试图获得最好效果。但1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是不是每一个环节都有必要,都公道高效?有些教学环节单就本身来说,多是创新,但在整节课中可能过剩。比如有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就要绞尽脑汁创设情境。其实有些课不需创设情境,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的老师不管甚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讨论,好像不讨论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的要求。其实有时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必要讨论,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老师就不要讲了。1切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有些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通,不要机械照搬教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行要做到环环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便、太零碎。教师的随便性太大,学生常常会莫衷一是,没有完全的独立自学时间。
•8. 1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不是达成,是不是高效力?(高效力)
不管应用何种教学方法,终究目的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适度公道,在下课前就应达标。固然衡量1节课是不是达标可以有多种方式。1是在下课前用测试卷,让学生做1做;2是在上课进程中教师通过视察,基本知道学生掌握到甚么程度。高效力是指用较少时间获得较高教学成果。这既有量的问题,也有质的问题。1节课的教学容量和密度不能太少太小,有些课看似热烈,但像肥皂泡1样,下课后学生没有多少所得,这样的课不能算是效力高。另外,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程度,对学生思惟的开发程度和情感的影响力度,都反应了1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力。
•9. 1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人人清)
1节课结束的时候,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培养不可能1刀切,但对1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一个学生都应掌握。许多学生成为学困生,就是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没有被老师关注到,有些知识成了夹生饭,日积月累,就成了学习的障碍和疙瘩,渐渐的就成了学困生。衡量1节课是不是达标、是不是完成了预期任务,还要看学生是不是都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好学生不能限制其发展,对1般学生要保底,要完成课程标准要求,要完成预定基本目标。这是个很细的工作,要逐1清查。这个工作完全靠教师做会力不从心,特别是人数多的班可以采取小组检查方式,两人1组,相互检查,再向大组长汇报,大组长向老师汇报。这样,老师就可以准确知道哪些学生不会、甚么地方不会,在下课前不能解决,下课后要主动给学生补习,做到“日日清”。这不单纯是教学方法问题,而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教育公平表现在3个方面:教育出发点的公平、教育进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出发点的公平是指每一个学生都能入学,都有权利接受优良的教育。但学生入学了不1定都能享受同等待遇,有的学生遭到老师偏爱,被老师关注很多,学习进步大;有的学生不被老师关注,渐渐被边沿化,这是教育进程的不公平。这直接致使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所以要把“人人清”看作是转化、杜绝学困生的重要措施,要提高到增进教育公平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1节课结束时,自己反问以上9个问题:自己都做到了吗?做到了甚么程度?就能够自己给自己打分,评价出1节课的优劣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