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金融保险

“万能险”退潮

2017-03-05 09:31:23
“万能险”退潮

  “杠杆+错配”的高举高打模式正在遭到考验。

  文|本刊记者 林海

  半年并未得到延续。

  截至8月初,已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太平、新华保险、西水股分、天茂团体等6家上市险企相继公布了2016半年报事迹预告,除天茂团体以外,其余5家上市险企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了大幅降落。  “万能险”退潮  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净利润降落幅度到达5成左右,分别为65%—70%、46%、50%。3家险企也均在预报中指出,上半年投资收益的同比大幅降落成为今年中期事迹预减的主要缘由之1。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如以2016年3月31日及6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今年上半年,8家上市险企在重仓流通股的投资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浮亏。其中,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及新华保险浮亏金额较大,分别达91亿元、65亿元及54亿元。

  非上市公司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低迷,导致半数寿险公司事迹出现了亏损。包括信泰人寿、恒大人寿、君康人寿等7家险企亏损金额超1亿元。

  2015年,保险资本与产业资本实现了深度结合,保险牌照具有的独特价值吸引了各路市场主体的进入,保险资金应用的自由与灵活度也让很多参与者赚的盆满钵满。

  但随着市场情势的急剧下滑,过于依赖投资端收益做法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特别是对1些中小险企来讲,“杠杆+错配”的高举高打模式正在遭到考验。

  加速去杠杆

  去年以来,宝能系对万科的“杠杆收购”事件继续在市场发酵,也将前海人寿的万能险产品带入人们的视野。

  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杰认为,目前的保险资金入市是1种“杠杆错配”,背后隐藏着较大的风险。目前保险机构争相发行万能险等高收益保险产品,并终究投向股市,相当因而保险成了新的加杠杆主体。

  而通过万能险1味加杠杆的方式正遭到监管层愈来愈多的限制。近日,保监会再度下发通知,要求各人身险公司报送2016年1—6月万能险业务数据,主要填报各预期存续期限下的范围保费收入和产品情况,摸底资产负债匹配及利差等具体现状。

  实际上,自去年底开始,保监会就已开始陆续下发通知,严格限制以万能险为代表的短时间理财型保险产品发售,并对保险资金入市做出规范。

  去年底,保监会发文进1步规范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的信息表露行动,其中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必须表露举牌资金来源,若触及保费资金,还应列明相干账户和产品投资余额、可应用资金余额、平均持有期及现金流情况。

  有业内人士分析,“由此而来,保险公司会在监管压力与信披之间做出适当的平衡,要末进1步补充表露此前不愿表露的杠杆资金信息,要末选择慎用明显出格的杠杆资金举牌,以躲避信披风险。”

  今年3月,保监会再度下发《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对目前全部保险行业的影响可能被低估了。这类似于保险行业的去杠杆,将保险业资本金的杠杆比例限制在了2倍之内。

  最近几年来,由于很多保险公司的投资手法过于激进,不是1味加仓就是向股权、不动产等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倾斜,而在产品端过度依赖1类乃至是1种保险产品。通过杠杆的确可以加倍受益股市上涨,但1旦产生极端市场行情,则可能会满盘皆输。

  国际保险市场其实不乏“前车之鉴”。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前后有数家大型保险公司因1味寻求范围扩大而自吞苦果,终究受股指和地产两重下挫影响,致使退保率爬升、投资收益降落、资产缩水而申请破产。

  业内人士分析,即便是广受推重的“巴菲特模式”,在既定的“产业+保险+投资”业务链中,也是承保利润与投资收益两手抓,而并不是只是借用保险杠杆在资本市场朝三暮四。这类“赌1把”模式只合适于在行业景气度回升、经济及资本市场向好之初,保险公司若要久长生存下去做“百年老店”,终究还是要回归保险保障的本质。

  中小险企承压

  对几家大型上市险企来讲,虽然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但另外一方面,上市险企2016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增长强劲,延续发展能力有所提升。据海通证券预计,A股原4大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将分别大幅增长50%、45%、45%和20%。

  海通证券1位行业分析师认为,目前工业经济的下行致使保险行业的保障与理财功能被投资者广泛关注,有助于险企新业务价值的高增长,其次,保代考的取消使得险企营销员延续增加,这也为险企拓展个险渠道提供了契机。

  但对许多中小险企来讲,经济情势下滑、行业去杠杆的趋势下,前景其实不明朗。既有业务的满期给付、提早退保都意味着未来巨大的现金流需求、来自股东方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更加重要的是,对中小型险企来讲,企业在经营前期缺少时间的积累,既没有强大的销售队伍,又没有品牌优势,未来前景依然充满未知与挑战。

  另外,中小险企还将面临偿付能力下滑的局面。根据近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表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在偿2代口径下,62家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数值上升的险企仅占17.7%。

  业内人士指出:“偿2代是风险导向的监管体系,回归保障是保险行业大势所趋。如果保障型业务占比较大,保障型业务在偿2代体系下需要的资本更少,说明保险公司业务结构更公道,在偿2代体系下更具有竞争优势。”

  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市场上已有1些中小险企开始了自我“瘦身”,包括富德生命人寿、华夏人寿、国华人寿在内的险企,虽然万能险等产品范围增长仍然很高,但在新单续期保费、年金等保障型险种上增长势头明显,经营风格也在悄然产生变化,产品结构正向传统险种倾斜。

  “1味做大理财险范围绝非我们的久长之策。”1家中小险企相干负责人对《英才》记者直言,“公司在万能、分红险上发力只是短时间策略,在前期先打好客户基础,建立公司品牌价值,力争为以后转型打好基础。”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