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五万余条企业信息被银行征信管理系统 公开环保黑名单从资金链管控污染企业

2017-03-13 15:36:59
【导读】:中国环保网讯;今年,在两会前夕,1场大雾霾袭来,波及全国15%的城市,延续时间长达1周。而在两会中,委员代表们关于环提案占比最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社会信誉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步履维艰,让取信者1路畅通。五万余条企业信息被银行征信管理系统 公开环保黑名单从资金链管控污染企业

中国环保网讯;今年,在两会前夕,1场大雾霾袭来,波及全国15%的城市,延续时间长达1周。而在两会中,委员代表们关于环提案占比最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社会信誉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步履维艰,让取信者1路畅通。

企业的环境保护行动是社会生产秩序的重要组成部份,如何提倡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信誉评价,自觉实行环境保护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加快建立“取信鼓励、失信惩戒”的环境保护机制,推动社会信誉体系建设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

环境信誉建设有哪些进展?

5万余条企业环境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从资金链条管控污染企业

最近几年来,环境保护部不断加强与各个部门的信誉信息交换与同享,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财政部、发改委、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建立了信息同享机制,获得了明显成效。

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环境信息交换合作机制。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企业环境背法信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3同时”验收信息和强迫性清洁生产信息在内的5万余条企业环境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1些商业银即将环境信誉信息作为信贷审批、贷后监管的重要根据,从源头切断了1大批污染企业的资金链条。

2005年10月1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废物进口审批工作与海关电子口岸正式联网运行。据统计,联网以来,环保部门每天有约1500条许可证数据相干信息实时传输至口岸中心,有效杜绝了不法份子捏造进口废物许可证的事件产生,保证了企业及时报关。

2007年6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并提出对50多种“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取消出口退税的建议,被财政部、税务总局采用,导致这些产品在2008年的出口量降落了40%。商务部在2008年4月发布的制止加工贸易名录中,采用了环境保护部提交的全部“双高”产品名录,并首次明确将“双高”产品名录作为控制商品出口的根据。

2010年6月,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取消部份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中,将10种还没有取消出口退税的“双高”产品纳入《取消出口退税商品清单》,取消出口退税。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绿色信贷政策的推动下,各地方环保部门积极展开了企业环境信誉等级评价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广东等20多个省市的环保部门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行方案。

例如:广东省下发了《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誉管理试行办法》;河北省制定了《工业企业环境遵法信誉等级平台实行方案》;江苏省环保厅与省银监局、省信誉办联合下发文件,提出建立江苏省环保信誉信息同享平台,实现了信贷政策与环保政策的有效对接。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姝影介绍说,环境信誉体系的建立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环境遵法意识,增进企业改进本身的环境行动。

1方面,对“环保失信”企业,环保部门要采取束缚性的环境管理措施,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斟酌严格贷款条件,保险机构可斟酌适度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迫使企业建立“1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危机意识。

另外一方面,对“环保诚信”企业,相干部门和协会可以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资质等级评定、安排和拨付有关财政补贴专项资金中优先斟酌,鼓励企业强化市场诚信意识。

环境信誉建设有哪些困难?

标准不健全、数据公然和使用缺少法律界定、大量信息被闲置

杨姝影指出,我国环境信誉体系建设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实行中也存在1些困难和问题。重要问题就是相干法律制度和标准尚不健全。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获得了1定成绩,但还不够完备,缺少专门有关信誉方面的法律法规,造成对取信者保护不够,对失信者惩办不力,也使得环境保护信誉体系建设的规范性遭到很大制约。

与此同时,环境信誉数据的公然和使用都缺少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即政府信息公然和保护国家秘密的界定,信息公然和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界定,信息公然和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权的界定,这将为信誉信息的搜集和使用带来困难;对信誉服务、信誉市场的开发缺少法律支持。

国外经验表明,信誉服务企业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合法地取得大量信誉信息,并将其制作成信誉产品,从而增进信誉体系的建设,但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

“部门间环境信息交换机制也还不够完善。”杨姝影说。目前,我国与信誉有关的信息大约有90%以上集中在政府,且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如工商、税务、外贸、海关、交通、银行、证券、保险、公安、法院、质检、药监、环保等。

虽然环境保护部与1些部门之间建立了环境保护信誉信息沟通机制,但从信息收集的种别、数量和活动范围来看还远远不够。这类不充分的信息交换导致大量政府政务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这将造成社会交易信誉的严重缺失。在信息缺失和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部门难以做出判断,1些严重环境背法的企业依然可能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不但不利于环境保护,也加大了金融等资本市场的风险。

由于信誉需求市场培养不够,信誉信息的利用有待进1步突破。1方面,政府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誉记录和信誉报告还不普遍;另外一方面,市场主体缺少使用信誉产品的意识,企业和个人接受信誉服务的主动性不强。

另外,我国信誉服务机构也不发达,缺少专业人材,如何将信誉信息数据搜集、加工,为政府、企业、个人等提供方便查询、容易理解的信誉产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环境信息公然的1个目的便是通过让公众了解企业的环境行动,加大公众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力度。但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信誉体系建设缺少公众参与。对公众参与的情势、公众知情后如何监督等,缺少统1的规定,不但没法有效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也没法保证公众在环境保护信誉体系中所起的监督作用。

企业环保黑名单什么时候能公然?

环境信誉评价有时不能反应污染行动,黑名单不公然,社会气力没法有效监督

人民银行南京分即将地方环保部门对企业进行的红黄蓝绿黑5色评价结果和环境背法信息构成了对企业的环境综合评价。在对企业贷款的审核进程中,征信系统中的这两部份信息已成了省内商业银行的主要参考内容之1。比如某公司向银行申贷300万元,但由于在征信系统中环评等级显示为“黄色”,贷款额度终究降为200万元。如果是黑色企业,乃至红色企业,银行有可能就不会放贷了。

其实企业环保“黑名单”制度鉴戒了国外经验,实践证明,让企业公然污染信息的举措,能够推动企业的污染治理从被动转向主动,整体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2006年,“中国水污染地图”问世。用户可通过点击数字地图,检索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鼓励环保展会的召开,推动污染企业的环保装备更新换代。水污染地图中列出了超过2500家污染企业,其中不乏大企业,也包括若干跨国公司。

2007年,马军和他的团队又绘制了1张“中国空气污染地图”。

在地图以外,马军和他的团队和其他环境组织还在努力着,他们不断搜集污染信息,更新空气污染地图,发布报告,进而和地方政府沟通,敦促企业公然信息,到达治理污染的目的。

而让马军惊讶的是,他们在绘制地图的进程中发现,1些企业曾有非常严重的污染行动,但是在其环境信誉评价上却反应不出来。

同时,马军还有更多的疑问:企业环境信誉不良是甚么缘由?后来环境信誉评价变好了又是甚么缘由?是不是有第3方审核确认的进程?

在马军看来,最严重的问题是环境保护部和人民银行发布的企业黑名单是不公然的。环保部的黑名单仅发给银行系统,这样社会的监督都无从做起。加上银行环境金融风险评估能力不足,缺少专业人员和社会中介气力。企业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不足,信息对接和及时交换等方面存在障碍。

“大量重污染的企业现在还能大量得到银行的贷款,这些实际上是不符合国家政策的。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我们在研究的进程中通过量方努力才获得到的。”马军说。

由于缺少监督和制约机制,银行在履行绿色信贷等相干政策时还是更多地从银行的商业利益斟酌,对1些界限不清、短时间难以暴露问题的企业和个人依然给予信贷支持。截至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对某省钢铁行业贷款户由207户降到20户,贷款余额由100亿元降到68亿元。

而另外1家商业银行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措施,迅速占据了中国工商银行退出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此省钢铁贷款2001年~2006年间从150亿元增至62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省钢铁行业的发展,平均年增长达36%。

对此,杨姝影也认为,只有更多的将企业的环境信息真实地进行社会公然,积极推动第3方评级机构参与,这样评价结果才会更有针对性。

企业“黑名单”什么时候晒在阳光下?这是马军的1个最大欲望。在马军看来,目前最大的难度还在于信息公然,只有信息公然,才能让公众由被动变主动,更多地参与到污染治理中来。

“污染地图聚集的是政府相干部门监管的记录,在外界被称为‘黑名单’,就是这样1个记录也使超过1200家企业对其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改。从这点可以看出,如果这个名单充分发布,实际上对治理污染应当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环境信誉评价程序

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以环发〔2013〕150号印发《企业环境信誉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整理。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信誉评价实行1票否决制,凡在上1年度,企业有《办法》中规定情形之1的,直接评定为“环保不良企业”。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