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文化

颜炳罡、王钧林:儒学复兴的忧思

2017-03-10 02:50:30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由儒、道、释3家互补而成。其中儒家思想1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清末以来,特别是54以来,反封建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红日西落,而以民主与科学为两杆大旗的现代化思潮日趋深入人心。儒学衰落势成必定。

  但自上世纪91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各种被描写为“国学热”、“儒学复兴”的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国学院、读经班、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各种被描写为“国学热”、“儒学复兴”的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国学院、读经班、文化讲坛、汉服运动、祭孔……凡此种种,莫不给人1种儒风大盛、儒学强势回归的印象。但事实上儒学真的热起来了吗?这里面有无值得反思的乱象?为此,齐鲁晚报记者访问了两位儒学研究专家颜炳罡和王钧林。

儒学不只是1种哲学 更是1种生活方式

  访问人:黄体军

  受访佳宾:颜炳罡,山东南大学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儒学热背后存在的乱象使人忧愁

  记者:目前,各地纷纭举行各类国学院、国学班、国学讲座、国学论坛,乃至办进了中小学校园,您如何看待当前的这股儒学热或国学热?

  颜炳罡:应当说百余年来,儒学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期,显示了儒学正强势归来。不过,我认为,这离儒学复兴的目标还差得远,与儒学的历史地位还差得远,人们感遭到的“儒学热”其实不是真热,而是有很多虚火,当儒学与人们的平常生活融为1体的时候,人们已感受不到儒学温度的时候,儒学才是真热。

  目前出现的几个乱象是:1、儒学面临着纯工具化的危机,个别机构、个他人只是想利用儒学,其实不想为儒学做甚么,儒学成为某些机构、某些人获利的工具,而不是生活方式、生命成长方式和价值取向。2、有些只能知儒学,不能行儒学,知行脱节;3、很多民间人士有行儒学的热忱,但对儒家学问却知之甚少。

  记者:现在有1批学者正在从事乡村儒学、社区儒学等实践,人们关心的是,这类实践如何成为可延续性的工作,而不是1阵风,您作为1名乡村儒学实践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颜炳罡:乡村儒学在山东兴起,首创了良好局面。它的发展必须解决3个问题:常态化、体系化、在地化问题。如何使乡村儒学常态化1直是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求乡村儒学的讲学要有自主性和落地生根意识。儒学存续与发展不是几个学者的事情,而是全民族的共业。道的传承,不单单是知识份子的事情,而是全部民族的事情,人人都是中华大道、中华正道的传承者、宏扬者,人人也能够成为道的传承者、身体力行者,这叫以身担道。怎样才能做到让人人以身担道?我们应当探讨出1个乃最多个模式。由是我提出3化:即“组织化、体系化、在地化”。乡村儒学、社区儒学,要寻求这“3化”。

  儒学不单单是1种学问,更是1种实践,是1种生活。从小事做起,日行1善,大人小孩都可以躬行。

  现存儒学乡村最缺少的是讲师,是能讲、愿讲的老师。2015年,我们先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后在聊城海源书院举行了两期乡村儒学讲师培训班。两期有21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效果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感,好得不得了。

  设立儒学1级学科的可行性

  记者:近期您与1批学者发出设置儒学为1级学科的倡议,引发广泛关注。请问,为何要设立儒学1级学科?设立儒学1级学科可行吗?

  颜炳罡:中华文明说究竟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明样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的DNA,在家尽孝,为国效忠,是中华民族每份子所恪守的行动准则。儒学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设立儒学1级学科是“传”“守”“进”“新”的客观保证。

  学科设置自主权代表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而儒学设立1级学科应是中国人在当代教育领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见证。

  儒学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构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系统,设儒学为1级学科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后汉书·文苑传》“安得孔仲尼,为世陈4科”。孔子所陈4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科。韩愈、李翱认为4科是1个由低向高、由浅入深、逻辑严谨的学科系统。孔门4科类就像儒学1级学科下的4个2级学科。曾国藩将孔子“4科”视为学之术,即“义理之学”、“辞章之学”、“经济之学”、“政事之学”,这是前人经过量年的探索,概括、总结出来儒学的学科体系。

  根据儒学学科体系的特点,结合现代学科设置的有关经验,我们认为,儒学作为1级学科,下面可以设若干个2级学科,如经学、义理学、政事学、明伦学、6艺学等等。

  有的学者指出,儒学不只是1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且是1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体系。仿此,我们也能够说,它不但是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1套思想体系,更是1套生活方式、1种文明样态。可以说,在现代高等教育学科体系里没有1个1级学科能与儒学相对应或涵盖儒学,因此设立儒学为1级学科势在必行。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更需要创新

  访问人: 本报记者 黄体军

  受访佳宾:王钧林,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主编

  理论研究工作者要走在前面

  记者:您认为目前在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有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钧林: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眼下已获得可喜的进展: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传统价值观,如和谐、公正、法治、爱国、诚信、友善等等,被直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观上成功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与转化。

  但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就传承与创新这二者比较而言,是传承有余而创新不足。

  重温国学经典,阐明中华义理,回归良好传统,宏扬民族精神,复述历代先贤先哲创业、仁人志士居仁由义的故事,所有这些不过是激活中华文化的优良资源,是返本式的开发利用,是守成式的承先启后。但这基本上属于传承的范畴。传承与创新相联系,传承的主要目的在于创新。

  创新不足,这就是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开辟前进,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把中华文化成功地发展为现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这才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记者: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性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理论研究来承当的工作。您认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王钧林:这方面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华文化义理系统的梳理、发掘、阐明、认知工作做得不够。文化的基础在于学术,学术的核心在于义理。学术只有把义理研究得透彻而明白,才有其价值;有价值的学术才会遭到重视和支持。事有事理,物有物理,天有天道,人有人性。由历代思想家发现和阐明的事、物之理和天、人之道,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义理系统。学者们固然知道这个中华义理系统及其重要性,也1直在着手研究,但是,迄今为止进展缓慢,少有突破。缘由何在?首先是浮躁的学风。不肯坐冷板凳,不肯沉潜下来,以10年磨1剑的工夫研究、解决1个问题。

  推动儒学融入社会关键在于知行合1

  记者:目前有很多学者正在积极推动儒学重新走向社会,融入生活。但整体来讲,效果其实不显著,请问为何?

  王钧林:儒家强调“道不远人”,孔孟仁义之道如果阔别百姓,阔别生活,那就会沉溺、昏暗,丧失其应有的实践性的光彩。最近几年来,的确有很多学者试图改造儒学,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政治儒学、制度儒学、生活儒学、乡村儒学、社会儒学和儒教等思想主张和设计方案,虽然路径不1,方法有别,却有着完全相同的意图:激活儒学的经世功能,使儒学不再成为1种历史遗产,而是1种充满活力的、可用可行的思想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上各种努力都是值得称道的。

  至于整体效果不佳,大概主要缘由在于,坐而论道者多,起而行之者少。如果能够知行合1,主张甚么,便实践甚么,即便不会吹糠见米,也会渐渐产生显著的效果。尼山圣源书院有1个背着干粮为孔子打工的儒学团队,他们推动的乡村儒学每到1村,便改变1村的民风民俗,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如果乐于奉献,勇于牺牲,坐而言之,起而行之,何愁儒学不接地气,不贴近生活?

  记者:关于把儒学设为1级学科是不是可行的问题,请您谈谈自己的观点。

  王钧林:把儒学的研究和教学纳入现行教育体系,在高等学校设立儒学为1级学科,吸引优秀人材以儒学的研究和教学为专业,付出数10年“术业有专攻”的努力,必有收获;源源不断地培养儒学人材,输出儒学人材,使儒学发展事业后继有人。这就为儒学的发展繁华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今年6月几位学者聚集成都,举行了中国儒学学科建设暨儒学教材编辑座谈会,颜炳罡教授和我都参加了,我们在这次座谈会上发出了把儒学设为1级学科的倡议,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希望我们的倡议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尽快实现。

  (文中专家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倡议儒学设为1级学科,你怎样看?

  中国高校设立儒学1级学科培养儒学专才的倡议,为什么会1石激起千层浪呢?如果儒学真成为中国高校的1级学科,与文史哲等比肩而立,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是1系列的人材培养体系调剂和高等教育相干改革,并将延伸到基础教育、就业、社科研究等方面。从目前的网上声音来看,立场大体为:反对,支持,质疑耽忧,不置可否。下面我们就看看不同的观点:

  刘泽华等先生讨论国学列为1级学科时曾言:“我们对把国学列为1级独立学科持有异议,其实不等于反对展开国学研究。学术之发展,植根于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谁也没法去强行规定人们去研究甚么,或不研究甚么。国学研究更是如此。在大学和1些研究机构组建国学研究平台或实验班,组建国学学术团体和召开学术会议等,对深化国学研究,很有裨益,值得提倡。不管是研究机构或大学应当都有这样的学术配置权,这是内部事务,‘户口自主’。”此论甚是!由国家行政部门主持的“大1统”学科体制计划是不是必要及在何种意义上必要,是值得重审的问题。有关国学/儒学1级学科争议的1大好处,就是将重审这1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逼到人们眼前。          

——段尘悦

  近代以来,传统儒学的荦荦大端——经学已在西方分科治学理念之下,被分割成文史哲3门学科,本来合1的文学、史学、哲学价值,也被打散,分别研究,专才迭出。若再将已成定型的学问,合1为“儒学”,相信并没有多少人做好了深通文史哲的准备。毕竟今人穷尽1生,精通1门学问实属不容易。冒然设立儒学学科,培养所谓的儒学专才(儒学不可能有“专才”,只能是“通才”),到时1定会出现服众者寡,水货者多的局面。

  ——冯翊

  在传统社会里,儒学是“学科”吗?很多文化守旧主义者恰恰认为学科的提法是西方影响中国的后果。本日我们不能不提学科,但在古代,儒学如何说是学科呢?“学科”1词的引入,就表明他们无可奈何地遭到了西方现代学科分类体制的格式化。               ——康桥生

  本来属于哲学学科的中国哲学2级学科当如何处理呢?中国哲学与儒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关系,即中国哲学中有属于儒学的内容,儒学中有属于中国哲学的内容,如果在现有学科体系中增设儒学1级学科,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儒学与哲学两个1级学科之间因内容上相互交叉所必定致使的内容相互重复的现象,反之,要避免这类重复现象,则要末将儒学中的中国哲学内容排除在儒学以外,要末将中国哲学中的儒学内容排除在中国哲学以外,但是,如果把中国哲学排除在儒学以外,儒学如何还配称为儒学呢?

  ——周可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