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文化

冯骥才:“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自信

2017-01-12 14:53:52

  “‘2104节气’成功申遗有益于增强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畏敬。”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说。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2104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2暑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2104节气”的前后顺序。

  “对‘2104节气’申遗,我刚开始还是有些担心的。”冯骥才解释说,“2104节气”属于知识类和实践类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由于气候的多样性,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评委对‘2104节气’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好在,最后申遗成功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1。“2104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1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1套气象历法,它自秦汉时期至今已沿用了2000多年。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2104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点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104节气’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显现,也是中国人‘天人合1’的文化理念的体现。”冯骥才强调说,“正是鉴于其重要性,2006年,‘2104节气’被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冯骥才指出,“2104节气”顺应了自然规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得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定。它的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益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行和传播,也有益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冯骥才最后表示,“2104节气”申遗成功不是终点,应当是传承和保护的新出发点。“国家和地方要有1套科学公道的保护计划和保护措施。”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