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文化

“一带一路”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

2017-01-12 14:53:46

  加快“1带1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与传承,正成为沿线人民共同的期待。日前在海上丝绸之路出发点泉州市,来自“1带1路”沿线国家的上百名文化学者和机构代表齐聚1堂,就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换、合作保护与传承传播进行了深入研讨。

  共鸣:“1带1路”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搭建新平台

  随着“1带1路”倡议的深入推动,中国与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经贸来往日渐密切。去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沿线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展开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已成为丝路合作的题中之义。

  “对‘1带1路’沿线文化遗产的研究,既在于对人类共有遗产的保护,同时也会增进文化遗产价值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同享,让文明朝代相传。”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说,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鸣。

  “目前,‘1带1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保存有大量非物资文化遗产,单中国便有30余项进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马知遥表示,“1带1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各不相同,从非物资文化交换入手,展开国别文化研究,可以为“1带1路”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了解和互信。

  合作:文化遗产保护成为“1带1路”1致行动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王晶波介绍,在“1带1路”合作框架下,许多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国家学者投身敦煌学合作研究,建立了“国际敦煌项目:丝绸之路在线”国际网站,使得敦煌及丝绸之路其他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艺术品信息与图象得以在互联网同享,“这是老1辈敦煌学研究者所不能想象的巨大进步。”

  在此次“1带1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成为预会专家的1致诉求。各国学者纷纭介绍本国文化保护与传承经验,寻觅在“1带1路”语境下共同合作的新机会。

  来自泰国的文化专家阿玛拉·斯里苏查特介绍,当前泰国正加快国内文化遗址保护和研究,约请国外专家与当地学者合作推动国内文化项目申请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科研、展览交换和国际合作协议,与东盟和中、日、韩等国家1道打击非法贩卖文物活动,制定共同计划保护‘1带1路’沿线文化遗产。”阿玛拉·斯里苏查特说。

  活化:依托市场气力加强国际传播

  多位专家表示,“1带1路”合作框架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但需要沿线国家各界携手搭建合作平台机制,更需要寻觅唤醒古老文化遗产的新活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胡惠林认为,在深入研究各省与古丝绸之路历史的基础上,更需要建立非遗资源定向开发协同机制。“没有跨行政区域的对话、合作乃至监督评估平台,将不利于非物资文化遗产资源整体范围经济的开发,乃至将造成重复开发、同质化资源开发的恶性竞争。”

  在不背离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本原则的同时,秉承市场发展导向、鼓励非遗产品“走出去”成了专家们的普遍看法。“打开沿线国家的文化消费市场,必须做好融入国外文化市场的准备,审美取向、价值偏好的调适,技艺的创新等都必不可少。”胡惠林说。

  另外,在协同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做好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中华优秀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是1座精神富矿,今天仍然充满智慧气力。”马知遥说,在“1带1路”倡议下,加强对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行,强化彼其间了解和认同已成为我们必须承当的使命。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